中国世界语运动与废除汉字运动的孪生关系

作者 aŭtoro: 匿名, 发表于 afiŝita je Sunday, April 02, 2023, 13:05 (391天前) @ 匿名

  胡愈之(1986年去世)是《中国报道》(最初为世界语杂志)的创办人和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的发起人,他与叶簌士(1994年去世)曾是《中国报道》的总编辑与副总编辑,以及中华世协的首任理事长与副理事长。

  文字改革委员会(1954年-1985年)曾经有“三驾马车”,分别是吴玉章(1966年去世)、胡愈之、叶簌士,而文字改革委员会的目标就是通过简化汉字和推行汉语拼音,逐渐过渡,最终实现汉字拼音化。(参考文章《胡……一锤定音:废止“二简字”!》)

  1985年,文字改革委员会更名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后,汉字拼音化道路结束。

  胡绳先生在(《叶籁士文集》)序言中说,叶籁士倾毕生心力于两件事业,即文字改革和世界语运动。这两件事业在中国有极其特殊的关系,谓之“孪生”,实不为过。世界语兴起在先,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曾通令全国师范列为必修课。三十年代上海“左联”有个小兄弟“语联”,胡愈之、叶籁士是骨干,“语”是世界语,但它的中国信徒都天然主张汉字改革,认为这是人类语文大同理想在中国的初级阶段。由此立场来看,胡适的“文学革命”实在不过是表面文章。(1985年以后)……叶籁士的最后心事只有世界语。(参考网《叶籁士孪生两事业》。)

相关历史印记:

  1931年,在海参威举办了第一次中国汉字拉丁化大会,确定的汉字改革方针是:“根本废除象形文字,以纯粹的拼音文字来代替它。” 后来,胡愈之在其《一个革命知识分子的模范》中曾写到:“秋白是拉丁化北方话方案的最早创造者,他是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开山老祖。单就这一件事,就教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他。”

  1934年,上海文化界人士胡愈之等发起讨论提倡“大众语”,上海世界语者叶籁士等在讨论中介绍拉丁化新文字,认为是书写大众语、普及群众文化科学知识的最好工具。

  1935年12月,由胡愈之等参加的新文字研究会在上海成立,并发表被称为“拉丁化文字运动的革命宣言”的《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使它(拉丁化新文字)成为推进大众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工具”。

  1983年,实验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学家曾性初发表《汉字好学好用证》一文,打破了长期以来对汉字的一言堂的局面。所谓“一言堂”的观点,就是“ 汉字笔画繁、字数多,难学、难认、难记、难读、难写、难用”。而曾教授却认为笔画多的字,虽然书写时多费一点时间,但是因为线索(冗余信息)多反而较易辨认。《教育研究》分两期连载了《汉字好学好用证》之后,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说是“轰动效应”也不为过分。后来,1985年,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更名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不再提汉字走拼音化道路了,这同曾性初发表的《汉字好学好用证》,有着重要的关系。


完整帖子 kompletaj mesaĝoj:

 主题RSS Feed

powered by my little 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