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弄错了,不过,如果我用这样的语序,会被认为是错误吗?如果我是罗曼语系的人,这是我母语的语序来的。
版主刘老师建议我把为了销书搞的《世界语周末谈》也发到这个论坛上,因为微信滚动翻页太快不利于保存。我感谢刘老师的建议,开始发到这个论坛了。这不刚发了《世界语周末谈》(49),看到了你们的学习讨论,其中Dilianjasco涉猎语言之广很是佩服!关于世界语的语序或词序,一般来说不是语法概念,而是意识概念;具体讲就是,世界语语序和词序相对是自由的,安排在什么地方主要是强调意识的体现。一般强调的词序要贴近主词,强调的语序往往安置在前部,有时也有放到最后句尾的习惯。本质上讲世界语的语序是用宾格来体现强调意识的,但由于世界语早期西欧黏着语的势力之大,无法或者厌恶世界语的宾格用法,使大量带有动作方向的句子没有使用宾格,而且已成标准语法了,不能加以否定了。总之,kara mia amiko 或是 mia kara amiko都对;但kara mia amiko强调的是“mia” amiko, 而kara amiko强调的是“kara" amiko 而已。仅供参考。
]]>我举的例子只是为了说明 看一个世界语句子是否正确,从语法、逻辑和常识几方面分析就够了。这种观点有些不妥。
比如,世界语语法允许宾语放在谓语前面,那如果我参加世界语水平考试,我作文当中,宾语一律放在谓语前面,那这是否要被作为错误而扣分?
还有,比如 我打他的肩膀 这句话,我就按汉语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这是否符合语法?
语法比民族语更有逻辑性,这一向是世界语的卖点。这一点我相信世界语的设计者完全可以做到。但问题是,使用语言的人可不一定按逻辑性来。世界语的使用发展规律我相信也得服从人类语言的发展规律,民族语在语音、语法、词汇上,遵循的就是人多欺负人少、谎言重复一百遍成真理的丛林法则。某种规则,只要认同的人和使用的人足够多,它就被认为是正确的,这就是所谓的约定俗成。
以汉语为例,空穴来风这个词,现在的人所用的意思跟原意相反了。如果有更多的人使用,那么这个相反的意思就会被认为是正确,而原来的意思就会被认为是错误(因为意思相反,所以无法认同两种意思均为正确,否则会引起重大误解)。
还有失踪一词,现在已经几乎已被失联代替了。
汉语语法方面,解放后的汉语语法,由于来自西方语种的翻译量大增,所以造成汉语西化了很多。人们也逐渐接受了这些西化了的语法。比如,这些理论被认为是正确的。我不认为这是正确的。按照那些老夫子的意见,正确的汉语应该是 人们认为这些理论是正确的。我认为这并不正确。
所以,是否正确,取决于认同和使用的人,哪一方人更多。
mia kara,还是kara mia,由于谷歌搜索出的结果数量相差悬殊,所以,我只能认为其中一个正确,而另一个是错误的。没办法,语言的使用就是这样的不讲道理。
]]>我用谷歌搜索了一下,事实和你说的正好相反。
搜索 "sed mi ne",结果是 521,000 条。(50万)
搜索 “mi sed ne”,结果是 21,400条。(2万)。
而且,第二种的搜索结果,和你的例子也不符,不是“mi sed ne”这样的句式,而是类似于“Kial la najtingalo kantas por mi, sed ne por vi?”这样的句子。(世界语句子中,ankaŭ、sed 这些词,修饰、强调谁,就放在谁的前面)。
《世界语图解大词典》的网络版(https://vortaro.net),国内是可以打开的。看看 ne 的例句,可以发现,所举的例子,也是 “sed mi ne”,而不是“mi sed ne”。
下面是谷歌搜索结果的截图。图片7日内可见。
]]>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世界语势必会带各种民族语遣词造句的方式。比如,但是,我不去 这句话的翻译。我看很多世界语文章,语序是我,但是,不去(这种语序至少是法、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语的语序)。那如果我直接采用汉语语序,那从语法、逻辑和常识去看,也是没问题的。但西方人看了估计会不习惯,觉得这是中式世界语。
还有,世界语母语者的问题。这些母语者如何表达各种层出不穷的概念(尤其是各行各业的专业术语)呢?我想,他们总不能等到世界语权威机构出了单词表之后才用吧。为了表达这些概念,他们势必会自己发明一些词,那这些词能不能得到全球世界语者的广泛认同呢?如果他们不去发明,或是发明不出来,那他们是否直接采用民族语的单词呢?如果直接采用的话,那这些夹杂着民族语单词的世界语是否能称为规范的世界语呢?
我想,他们最简便的方法估计就是将民族语单词的词尾改造一下,然后当成是世界语单词了,但这样的单词能否得到世界语者的认同呢?
]]>世界语有母语者,虽然很少。
身边没有母语者,没有办法就语言问题请教母语者。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也有好处。看一个世界语句子是否正确,从语法、逻辑和常识几方面分析就够了,而不必要像民族语一样,去征求其他人的意见,增加学习、记忆民族语习惯用法的负担。民族语的习惯用法,有的是违反逻辑的。
网上的世界语语料现在很多了,但用百度搜索,返回结果很少,或者干脆就一点儿也没有。用谷歌(https://www.google.com)搜索,一搜一大堆,只是国内无法使用谷歌服务。
用谷歌搜索了一下,结果如下:
"kara mia amiko",1,680条。
"mia kara amiko",6,370条。
注意:搜索时,一定要打上引号。
两种表达都有人用,从语法上说也都没有什么问题,只是 mia kara amiko 用的人要多。
如果非要说,到底哪种表达方式最好,我个人意见是,修饰词,要尽量靠近它所修饰的词。kara 是修饰 amiko 的,所以 mia kara amiko 更合适一些。
顺便附上世界语母语者的一点儿资料:
https://eo.wikipedia.org/wiki/Denaskaj_Esperanto-parolantoj
Laŭ la UEA-jarlibro de 1966, la unua flue parolanta denaska esperantisto estis Emilia Gastón el Hispanio, naskita la 2-an de junio 1904 kiel filino de Emilio Gastón. La unuaj gravaj Esperanto-aktivuloj, kiuj lernis la lingvon denaske, estis Inés Gaston (naskita la 12-an de septembro 1906) kaj Ino Kolbe (naskita la 28-an de februaro 1914). En 1935 la Esperanto-gazeto Hungara Heroldo raportas, ke bulgara esperantisto Boris Vasilev havis kun hungara esperantistino filinon Laŭra, kiu 2-jaraĝa estis tiam "unika esperantistino en la mondo, ne scianta alian lingvon".
En 1957 publikiĝis raporto pri enketo rilate la nombron de infanoj kreskantaj kun Esperanto kiel denaska lingvo: sume 154 en 19 landoj[3]. En la Jarlibro de 1961 oni publikigis liston de denaskuloj en la mondo. Aperis 58 nomoj.[4] La 'Cirkulaĵo por Esperantlingvaj Familioj kaj Paroj' estis sendita al 283 paroj aŭ familioj en januaro 1995[5]. Oni povas supozi ke en ili vivis proks. 400 - 600 esperantlingvaj infanoj.
]]>是否是miaj karaj amikoj才对,还是两种表达方式都可以?
与学习民族语相比,世界语学习有两个难处,一是没有母语者,没法问母语者。二是网上能搜索到的语料非常非常少,无法根据语料进行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