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iespera是近年来中国世界语界的新秀,由于文化程度较高、英语基础扎实,学世界语时间虽短,出口引经据典,已令我们这些众多的老世界语者(学习世界语30年以上、年龄60岁以上)汗颜,深感佩服!Elkoran gratulon!
但当今的世界语现状是会议越开越小、人越来越少、字典词典越来越大、语法例外越来越多;已经到了PIV编辑不敢再编的地步,因为再编就不是简单易学、一词一意的世界语啦;再发展下去就成为欧洲群岛的一种小方言啦(Solis老师对此很是担忧,为此与欧洲世界语者多次辩论)。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世界语的初衷并不是这样的哇。怎么办呀?
我个人认为原因是,世界语天生缺乏理论基础,创始人毕竟是个医生,不是语言学家;其次黏着语框架的世界语在还没有完全成熟阶段,由于俄罗斯帝国政治压力仓促进入了曲折语的西方世界。为了生存面对强势的曲折语群世界语者的群殴,只能委屈求生,期待他们熟练掌握世界语以后再放弃对世界语的曲折化改造。结果还是发生了火并,出台了一个世界语曲折化的伊豆语,重伤了当时的世界语发展。后来由于历史环境的制约世界语长期萎缩在欧洲群岛,难免不受曲折语的熏染和修正,出现了字典词典越来越大、语法例外越来越多的现状。在这种情况的引经据典,不但无法服人,而且自己也发现自相矛盾。因为世界语的学习者绝大部分是成年人,已经有辨别错对的能力,又是一种业余兴趣才学世界语的,不会像小学生那样去死记硬背的。遇到莫名其妙的烦恼和矛盾的东西,他们就会放弃世界语学习。如果不能举一反三,不管错对,都按例句学习的话,那真还不如学民族语去,那里的世界级经典更多。
怎么办呢?我认为世界语教师队伍应该加强世界语语言理论学习。明白世界语是什么语言,他的发展(进化)的方向是什么,什么样的构词和造句才是世界语,什么样的词序和语序才是世界语,什么样的词语关系才是世界语等等。例如,我们知道世界语是黏着语,它在词汇方面的选择第一是派生、第二是合成、最后才是引进新词;这正好与曲折语相反,曲折语第一是引进或制造新词、第二是派生、最后是合成。世界语字典词典越来越大、语法越来越繁琐就是按曲折语的喜好来处理了世界语的造词,不大才怪呢。所以英国语言学家威尔斯《世界语学概论》是必读的书。语言学家Cloud Piron的世界语学论著也是必读的。因为世界语创始人和一些经典著者缺乏的不是勤奋而是世界语理论,我们需要补得就是理论课。否则在经典充斥的今天就无法知道错对啦。
不知是在monato还是在哪本杂志上看到,说是以PIV,PMEG 等为标准来审阅修改稿件。我看别人的文章也是如此。诚然,如王天义老师所言,他们并不完美,但世上本没有完美的东西。民族语自不必说,人造语也难例外。一是创造者/发起者自身局限,二是作为活语言,人们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加入人文因素。
柴门霍夫本人也看到并承认世界语并不完美,也曾试图进行语言的“完美化”,但一段时间之后,最终还是选择放弃改革。从那些改革中他得出的结论大意是,现在不是改革的时候,强行改革会导致世界语的混乱甚至毁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柴门霍夫相关文章)。我认同这种看法,所以我也坚持“传统”而非“纯逻辑”的改革及表达。
对于程度不够高的世界语者,指导他们时,如果我们单纯引入“纯逻辑”的表达,比如tioj,而不告诉他们现在通常使用的表达,可能会导致这样的情况:被指导者文章中过多采用这类表达,如果投稿,可能不被采用,即便稿件采用,这些表达也多半被建议修改,若是参与竞赛,这类表达可能也会有影响,就算通信交流,对方也可能觉得别扭,毕竟人们认可的还是语法书上所说:tio没有数的变化。
王天义老师能研究相关语言学专著,这是很令人羡慕的,我目前就不行,能力,精力,兴趣都不给力。首先缺乏兴趣,看不下去;其次理解力不够,看了也怕是一知半解,甚至理解错误。对我而言,最简单易行的是模仿。多看书,看好书,然后模仿使用,不明白的地方勤翻词典,勤查语法书。
但王老师谈的逻辑表达对我还是有很多启发的,有很多我不曾想过。也许其中一些在若干年后成为普遍使用的表达呢。
明日外出可能半个月或更长时间不来绿网,如有跟帖,恐无法及时回复,还望海涵!
--
西安世界语协会王天义
http://esperanto.shop.kongf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