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uton al sro Dalianjasco!
Pardonon ke mi respondas malfrue al vi! Jen estas mia opinio: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何不是一方水土养一方语言呢?!任何事物都存在变的因素,但也有不变的部分。河南与陕西两省搭界几千年的相互影响是肯定的,例如词汇大部分趋同,是变的地方;但音韵和句法却不趋同,是不变的地方。河南是主谓宾语言,陕西是主宾谓语言;河南副词前置,陕西副词后置;河南口腔中部发音,陕西口腔后部发音。大家一听河南人和陕西人说话,或对比一下豫剧和秦腔就知道两者是风马牛不一样的语言,有时交流都有困难。对于我,两种语言都是母语的人,可以无缝翻译河南话和陕西话(翻译机会不多,上次北师大语言学家周流溪老师走访西安考古学家无法交流,我算是当了一次陕西话的翻译),但我时常感到惊奇,两个千年老邻居,而且历史上互相大规模移民很多次,怎么语言没有同化呢?看来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语言哩。
移民语言短期对殖民地影响很大,但从漫长的历史看最终还会本土化的。我是语言爱好者,喜欢自己琢磨语言问题,感到气候地理带对语言有很大影响。大体可以分为寒带的黏着语言、温带的屈折语言、热带的声调语言、海洋的单音语;当然它们之间会有互相影响,所谓什么语言是指偏重程度而已,不是不含有其它语言成分。如,地中海温带葡萄牙语是没有声调的语言,但大规模殖民南美巴西热带后的葡萄牙语就慢慢地出现了热带语言的声调(本人不会葡萄牙语,办公桌对面的巴西世界语者Aldreno Speck指出了这种现象), 试问一千年后的巴西葡萄牙语是否会变为声调语言呢?我们不能知道,但热带环境肯定会促进这种声调化的发展。
中华民族的母亲是河南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没有第二个地区敢争这一称号)。河南处于中部温带地区是内部屈折语言,不是声调语言(我本人的母语河南话和陕西话都不是声调语言,对声调我们没有语感,或者说我们的语言不需要声调)。书本上一般来说陕西话是三声,但中亚的陕西方言东干语是两声,实际上是轻重音两音,与声调关系不大。但我几次去中亚东干农庄,都是无缝交流(他们说的是清朝陕甘话,但我感觉只是缺少现代汉语单词而已)。既然河南话和陕西话都不是声调语言,南方的声调语言怎么可能是古代汉语呢?我读过一些文章提及较古时汉语是没有声调的,其实就是今天的河南话和陕西话呀。事实上河南和陕西话并没有猜想的那种变化,一直以各自的语言结构和音韵延续至今,秦腔与豫剧根本就无法对接。南方话就是南方话,南方声调语言就是南方声调语言,与古汉语关系不大。怎么会出现这种颠倒事实的现象呢?其实是几个欧洲学者炮制的,他们没法研究中国的父母语(陕西话和河南话),就声称他们懂古代中国话,就如阿凡提声称懂鸟语一样,完全是胡言乱语。
我是北方人,但我很看重南方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巨大贡献。我不同意几千年来一直是北方人南侵,其实从人类迁徙看近代的革命就是一次大规模的南人(男人)北伐(女子、女直、女真)行动。从语言学看男人(南人)比女人(远古北方人的代称)更为厉害。蒙古和满洲一词的字根早有人指出是“蛮”与人群后缀的组合;影射了南方蛮子(南与蛮其实是同音转换字)曾沿太平洋平原深入到了东北平原,并与当地混合成了新的部落群体,除了留下个名字外语言已经本土化了(可以相信还有一些词汇残留。我的蒙古老朋友恩和在西安时经常发现一些汉语单词与蒙语一样)。同样,中原南去的移民没有可能永久保留自己的语言,最终也会是语言本土化的,虽然从有些名字中可以发现他们的残留,例如,河南南部地方戏的名字叫《越调》,与浙江的《越剧》和广东《Yue剧》会使人联想;这三个地方的人都不吃刺激的食物,都爱喝汤也会使人联想,但语言都无法沟通。这本身说明了语言有顽固的水土基因,绝不是瑞典高本汉告诉中国人的那一套歪理邪说,虽然很多人对此敬若神明法器,一次否定中国文化之根早已飞天。我也承认东部沿海文化多次飞黄腾达,但毕竟江河湖海无情,看一下黄河河道变迁史和海侵岸线变化就知道了,红极一时的各种东部文化遗址都是昙花一现,即无法延续的原因。 而只有郑州开始西延的黄土高原文化几千上万年一直延续至今不曾断裂,正是这种地理优势造就了陕西河南的历史中心地位。
我是在华山脚下长大的,在大家看来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的传说,其实是我们几个村子的故事而已。而网上永远争吵不休的华夏问题,当会陕西河南话时,也就是同一事物,陕西叫“华”,河南年念“夏”而已(两种语言有个基本转换规律,陕西的H音,河南发X音; 有个基本口型变化规律, 如: 西安念黄(Huang)帝, 东移150公里念鸿(Hong)帝,再东移150公里念恒(Heng)帝,再东移150公里到郑州(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结合部)圆口型变为扁口型X, 黄、鸿、恒成为匈、熊。这也就是为什么黄帝又叫有熊(Xiong)或轩(Xuan)辕的原因。所以我说,不会陕西河南话根本无法研究中国传说时代,因为后来的汉字一直在扰乱中国古史的研究。感谢世界语对我语言思考的帮助,使我可以用第三只眼发现中国父母语的转换规律,从中国古史的迷雾中看到了本质和规律性的变化。
Dankon pro via legado!
王天义2020年10月12日于西安家中
--
西安世界语协会王天义
http://esperanto.shop.kongfz.com